top of page

#02

【記住呢分鐘】 

香港最後一間鎅木廠

每晚七點鐘,你在做甚麼?他剛完成一天的工作,回到舒適的家。

他是「志記鎅木廠」第二代接班人,權哥(王鴻權)。

變幻才是永恆

DSCF6602.jpg

「志記鎅木廠」如今是香港最後一家鎅木廠。可話說從前,成立的鎅木廠,源自權哥父親的一個決定。

DSCF6680.jpg

一九四七年,香港正受二戰與國共內戰的影響,物價騰貴,民不聊生,工資趕不上物價,失業情況嚴重,更引發起連串工潮。其間,一次電車大罷工讓港島的陸路交通癱瘓,讓當時居於澳門的權哥父親生起念頭,來港充當人力車伕維生,於是便舉家「過大海」前來香港。

DSCF7111.jpg

  鎅木廠裡的鎅木機器見證著木廠的變遷,從開業便沿用至今。

可惜才到埗不久,罷工事件便平息,交通回復正常,人力車的需求亦不如所想,所以一家便投靠經營木廠的同鄉,從而打開了家族經營鎅木廠的契機。「一九四八年,我的父親便動用儲蓄購下北角一家小型木廠經營,從此開始了志記鎅木廠的故事。」權哥說。鎅木廠先在北角,隨著北角邨的興建,鎅木廠便搬到了柴灣,再隨城市的發展,最後在一九八二年,來到新界古洞的草馬壟。

DSCF7133.jpg

  機器具歷史,得好好打理,定期維修和檢查。

DSCF6981.jpg

  機器歷史悠久,每回開啟都要手動上鍊。

「時代變改是必然的,從前木廠有很多來自馬來西亞,其他國家的木材處理,但現在不同了,一切都會改變。志記也不止是一家鎅木廠,現在也會造傢俬,隨著時代轉型,才會永恆。」除了木廠的工作性質轉變,權哥舉辦的木工班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到木工,把手藝傳承,實現了一種永恆。

舊木材  新工作

說到木材,權哥時刻把「尊重」兩個字掛在嘴邊。「現在大家都知道甚麼是環保,也意識到我們應該要環保,樹木是地球的肺,雖然我們是木廠,但也要學懂尊重樹木,不應該只懂害傷樹木。」

DSCF7137.jpg

  鎅木廠有不同的機器處理不同的木,權哥說,要好好了解每款木,因為每款木材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。

內地的木廠愈來愈多,進口香港的木材愈來愈少,權哥也曾因為木廠而承受營運的壓力。但緣分驅使下,卻讓權哥遇見一批批來自中電的木材,從此,為廢棄的木材加工便變成了志記的新工作,也符合了環保的要求。

DSCF7116.jpg

  從木廠的閣樓看出去,一塊木材代接一種可能性,這裡有著數之不盡的可能。

「有次我見到有人掉棄中電用來做輸電網的木材,便上前詢問,就說既然這些都是不要的,不如交給我吧。於是我便得到了這些木材,用作加工。」中電方面後來也前來鎅木廠視察,了解這些木材何去何從,也同意了權哥對木材保留。

DSCF6792.jpg

  前來參加木工班的同學都喜歡留下一些紀念,上面寫著對鎅木廠的期盼。

DSCF6654.jpg

中電木材之外,權哥亦接收了舊灣仔碼頭的防撞木。「灣仔碼頭清拆的時候,環保署便找上我們,希望我們可以回收木材。但處理這些來自碼頭的木材有一定的風險,木材裡面可能有釘,可能有其他加工的物料,處理時可能損壞機器,不過我們那時候太空閒,沒木材可處理,於是便接下這些木材了。」權哥笑著說。

了解「木」的精神

隨政府推出的「東北發展計劃」,「志記鎅木廠」能否繼續留在古洞仍是未知之數,但也因為可能的告別,志記得到了更多關注。而權哥想讓大家了解的,除了是木工的技術,更是人類與樹木的關係,鎅木廠的精神。

DSC00879.jpg

  對於鎅木廠的工作,權哥親力親為,他也享受每天的「親力親為」。

「由七十年前來到今天,鎅木廠經歷了很多事,搬遷,轉型,當中包含著自強不息的精神,當一件事不可行的時候,一定有其他方法。希望大家來到志記,透過木材,能學到這種精神,了解樹木的可塑性,生命的意義。」

DSCF7181.jpg

變幻才是永恆。

但有些精神,一些價值觀,不用改變,只需要堅持。

撰文:樂行

攝影:偉、Peya Wong @Visual_Image

美術:盈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YouTube

#記住呢分鐘

 

《記住呢分鐘》會走訪城市的不同角落,發掘每個人於每一天的一分鐘,從那一刻說起每個人的過去、

現在、未來。逢星期四晚,《記住呢分鐘》與你記住城裡的每分鐘。

bottom of page